核心提示: 近日,理学院“π计划”科学人文素养师生交流活动在倍阅书店举行。理学院教授曹菲菲在“变废为宝——‘下脚料’也有大应用”的科研故事里,与来自不同学院的本研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育人体会。
曹菲菲教授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理学院 供图)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冯奎 钱忆宁)近日,理学院“π计划”科学人文素养师生交流活动在倍阅书店举行。理学院教授曹菲菲在“变废为宝——‘下脚料’也有大应用”的科研故事里,与来自不同学院的本研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育人体会。
师生同修,彼此成就
“感谢我的学生!”在交流的开始,曹菲菲提到了她所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汪萍。汪萍受到家中养殖蘑菇特性的启发,提出可以利用培养蘑菇产生的菌渣制备生物碳。这一开创性的思路使得曹菲菲团队发现了生物碳领域中比表面积极高、电化学性质非常好的电容碳材料。
“她的基础并不占优势,本科不是学化学的,英语基础也不太好,但深知自身不足的汪萍韧性极强,她把能利用的时间利用到极致,经常自己一个人在自习室阅读文献到深夜,即便是科研中挫败了也能很快调整。”曹菲菲认回忆说。
如今,汪萍已毕业入职江西师范大学,工作一年后就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曹菲菲看来,学生的坚毅是老师传道解惑的加强剂,是追求真理的必备品质,好的教育也应该是师生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锲而不舍,柳暗花明
“不要放弃,一定不能放弃!”这是曹菲菲经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她告诉同学们,科研过程中,两三个月都做不出实验结果是很常见的的。她回忆起自己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期间的经历说,那阵子需要进行氧化铜纳米阵列的铜还原,并保持原有的纳米阵列。但是尝试了很多次,都没能成功,之后项目暂时搁置了。几年后,她从师兄那里获得了灵感,在氧化铜棒上涂上了一层纳米硅,有了这个保护层之后,还原后得到的铜保持了原有的纳米阵列,问题迎刃而解。她说:“这次的研究经历也让我更加坚定,科研路上不要轻言放弃,总有一天会柳暗花明。”
现场,曹菲菲还分享了一个在本科就读期间的小故事。当时她做有机化学实验经常失败,为此非常受挫。但是等到工作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期间做有机化学实验,就得心应手了。她告诉现场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是从不会到会一步步走过来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自己的畏难情绪,勇敢无畏向前冲。”
欲责其效,必尽其方
“我曾经指导过两名本科生,他们对科研拥有很纯真的热情。在学业压力极大的时期,充分利用时间,合理分配工作,以极高的效率完成了一次次实验,最后一起发表了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曹菲菲分享道,“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做好科研一是要有热情,二是需要自己努力完成,不能找借口,三是要多和别人沟通,多向他人请教。”
分享结束后,在互动问答环节,曹菲菲还一一回答了现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据悉,作为学院师生融乐系列活动的一部分,理学院“π计划”科学人文素养师生交流活动致力于邀请更多教授导师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交流研讨,在学术前沿、学科竞赛、学业辅导、创新创业分享中,全面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审核:祝鑫